古汉语连词

   更新日期:2024.05.18
古汉语连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19782665916 :古汉语连词
    都竹晶2200 :答:古汉语连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5....
  • 19782665916 :文言文假设连词
    都竹晶2200 :答:1. 在古文中表示假设的连词 当、第、傥、党、令、苟、假、今、其、向、乡、使、设、乃、尚、若、如、自、则、载、即、藉、借、且、所、犹、为、微、云、而。”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以下简称《虚词》)列有“当、第、而、非、苟、果、即、讵非、其、如、若、尚、设、所、倘...
  • 19782665916 :文言文中连是什么意思
    都竹晶2200 :答:总之,「连」是古代汉语中十分常用的一个连词,具有连接短句或长句的功能。它的运用十分灵活,可以用于构成连词、诗词歌赋等文学表达形式,亦可用于记叙古代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虽然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见到「连」的使用,但它在古代文献中的地位却十分重要。
  • 19782665916 :求救,怎样理解古代汉语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都竹晶2200 :答: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常见连词:和、跟、或者、只要、除非、像……助词:指一种独立性差、无实义的特殊虚词。助词通常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结构或者某种功能...
  • 19782665916 :文言文的连词故
    都竹晶2200 :答: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别:“以”作介词,它后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作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
  • 19782665916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全部可兼作介词,对吗?
    都竹晶2200 :答:古汉语存在连词可作介词的现象,比如“以”:在“以理服人”、“覆之以掌”中,引介出谓语施动的第三者,以及所处、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是介词。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表示因为,是连词。介词和连词主要体现在语法功能上,而不在于“字”的本身。例如:“而”、“则...
  • 19782665916 :古汉语中,连词用法中,顺承和承接有什么区别?我感觉都差不多啊
    都竹晶2200 :答:顺承的义项之一就是顺接,承接的意思是承前接后,两者在古汉语的连词用法中是没有区别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经常表顺接或承接的连词有“而”和“以”,多是连接一前一后的两个动作。比如,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天龙闻而下之(新序-叶公好龙》),从流上而忘反(《孟子》),...
  • 19782665916 :否则的意思
    都竹晶2200 :答:03 引证解释 1、古汉语连词性结构,用以表示否定性假设。否,不,代表一个假设性小句,相当于“如果不这样”。 “则”,就,引出后果或结论,相当于“那么”。 《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孔传:“不从教则以刑威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义则进,否则奉...
  • 19782665916 :文言文连词副词
    都竹晶2200 :答:例如古汉语中的“所以”和“虽然”这两个虚词,“所以”是表示“…的原因”的意思;“虽然”表示“即使这样”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它们只是一般的连词,没有上述的意思。 确切理解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不仅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文的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如何才能正确掌握一定数量...
  • 19782665916 :古代汉语中连词“以”的主要用法
    都竹晶2200 :答:18.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易·鼎》:“得妾以其子,无咎。”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一:“言得妾与其子也。”《诗·大雅·皇矣》:“帝谓 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马瑞辰 通释:“按以、与古通用,‘声以色’犹云‘声与色’也,‘夏以革’犹云‘夏与革’也。”《...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