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铁姑娘”,身怀六甲与苏军战斗的人是谁?

   更新日期:2024.06.01

这是1984年建军节当天,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在八一文艺晚会上演唱的《小白杨》,《小白杨》一经演出,迅速成为当年传遍大江南北的军旅歌曲,也成为一代人最记忆深刻的名曲之一。

《小白杨》是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于1983年创作的,梁上泉老师83年赴新疆边防部队采风,在一个叫塔斯提边防哨所的地方,发现了这颗孑然傲立于荒漠戈壁中的小白杨。当他得知小白杨背后的故事时,大为触动,奋笔疾书当晚创作出这首歌曲。

塔斯提边防哨所与小白杨

这颗小白杨有何特别之处吗?大家都知道,在新疆有非常多的戈壁荒漠,这些地方常年干旱,没有雨水,可谓是寸草不生,自然条件十分艰苦。而塔斯提边防哨所就处在这样一个地方,战士们平时的饮用水甚至都要步行十几公里背上来,更别提周围的一点绿色了。

1978年春节,塔斯提边防哨所的战士陈福森回家探亲,在跟家人吃团圆饭时提到了哨所艰苦的环境,陈福森的母亲很心疼战士们,但更让母亲触动、落泪的是,陈福森提到了10年前(1969年)发生在哨所的一位年轻的女民兵的事迹,这位女民兵就是被誉为“铁姑娘”的孙龙珍,孙龙珍牺牲后,就葬在了塔斯提边防哨所旁。

孙龙珍烈士

孙龙珍1940年生于江苏泰县,1959年19岁的孙龙珍响应号召赴新疆支边,此后中苏交恶,两国边境变得十分不太平,新疆成为战斗的前沿。在苏联策划下,还发生过数万边民出走的情况,为了善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民兵将出走牧民留下的牛羊集中管理,这些民兵农时放牧、耕种,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即兵农合一的“耕战”政策。

孙龙珍便是参加“耕战”的女民兵,当时的耕战不像今天,中苏摩擦不断,很危险。1969年6月10日,同是耕战民兵的张成山在巴尔鲁克山附近放牧,被18名侵入国界的苏联骑兵绑架。听闻张成山被绑架后,民兵连战友们抄起铁锹就往事发地赶,当时29岁的孙龙珍已是2个孩子的妈妈,而且身怀六甲,家人劝她不要去,但她身为民兵连一员,也毅然抄起铁锹跟着大家跑了过去。

60年代的中苏边境摩擦

由于苏联人有备而来,早已架好了机枪守候。民兵连战友们到达后,苏军不问青红皂白,立马开枪,战斗中,“铁姑娘”孙龙珍腹部被子弹贯穿,壮烈牺牲,在她倒下时,腹内的胎儿还在挣扎。

孙龙珍的牺牲让官兵们极大愤概,塔斯提边防哨所官兵们奋起还击,击毙6名苏军,余敌望风而逃。孙龙珍牺牲后被追记为革命烈士,战士们将她葬在了塔斯提边防哨所旁的塔斯提河畔,警醒着一代又一代官兵。

孙龙珍烈士纪念碑

孙龙珍牺牲后的8年时间里,中苏双方对巴尔鲁克山几经争夺,最后被我国实际控制,2003年7月29日,孙龙珍牺牲的这片44万亩争议土地,经中哈确权,归属中国。

同样作为女人,孙龙珍的英雄事迹让陈福森母亲深感震撼,再联想到哨所官兵忍受的恶劣环境,就更加心疼了。陈福森临行前,母亲觉得没什么可送他的,就挖了20棵白杨树苗交给儿子,让他带回哨所种植。

常年待在戈壁荒漠的战士们,哪里会想到陈福森居然带回来20棵白杨树苗,欣喜至极,便将树苗栽在了哨所旁,精心呵护。为了栽活白杨树,战士们原本每周需要取一趟水,现在改成了每天,风雨无阻。水在这里太珍贵了,大家平时连洗衣服、洗澡都不敢用香皂,就为了将剩下来的水浇灌白杨树。

塔斯提边防哨所仅存的小白杨

虽然精心照顾,但恶劣的气候与环境还是时刻摧残着白杨树,20棵白杨树陆续死了19棵,最后仅剩一棵独苗存活下来,而这棵独苗也成为塔斯提边防哨所的最美的一道景观,战士们心灵的慰藉。

它只是一棵最普通的白杨树,为何却能引发巨大共鸣呢?其实,驻守边疆的军人又何尝不是小白杨的真实写照呢,他们于荒无人烟的戈壁之中,忍受煎熬,却挺拔不屈,还随时伴有牺牲的可能,只为了给祖国守好每一寸土地。



被誉为铁姑娘,与苏军战斗的人应该是孙龙珍。他当时身怀六甲,还与苏军作斗争。但是她不幸牺牲十分可惜,令我们感到惋惜。

身怀六甲与苏军战斗的人是孙龙珍,是一位女民兵,在中苏边界的摩擦中,奋勇向前,不幸牺牲,十分的可惜。令人敬佩。

她就是孙龙珍,60年代中苏边境摩擦。苏联人准备了机枪守候。最后她庄严牺牲。

  • 15317617716 :誉为“铁姑娘”,身怀六甲与苏军战斗的人是谁?
    庄览孔2216 :答:陈福森的母亲很心疼战士们,但更让母亲触动、落泪的是,陈福森提到了10年前(1969年)发生在哨所的一位年轻的女民兵的事迹,这位女民兵就是被誉为“铁姑娘”的孙龙珍,孙龙珍牺牲后,就葬在了塔斯提边防哨所旁。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