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揭开了

   更新日期:2024.05.09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转折。通过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过程及其具体实施的梳理,不仅有利于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世界军事史上伟大壮举的战略意义,也有利于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所展现出的勇于担当、一往无前、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灵活机动、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重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处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依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7年6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主力第
一、
二、
三、六4个纵队12万人千里跃进,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梳理这一决策的缘由及其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世界军事史上伟大壮举的战略意义,也有利于增进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这一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背景
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机选择来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挺进大别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失败后,改变策略,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开始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我军正面的战略压力很大,并且让战争长期持续留在解放区对我军更为不利。一方面使得解放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部队的供给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相比之下,国民党军却可以有一个不受破坏的后方来维持战争;另一方面,限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军的战术不便展开。我军擅长采取运动战战术,寻机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集中歼敌。但是此时蒋介石极力避免孤军出动,往往采取兵团作战,滚筒式推进,这就使得我军很难找到突破口,要想快速取胜变得艰难。可以看出,“单靠内线作战,纵然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减轻压力,根本扭转战局,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口”[1]。
在当时,纵观全国战场,从兵力部署看,蒋介石的主力机动部队主要部署在山东和陕北,而在中原地区以防御为主,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状如哑铃的战略局面。“在豫皖苏地区,只有国民党整编五十八师零两个旅及地方保安团队担任守备,蒋介石这样部署兵力,正便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间突破’”[2]。同时,我军在大别山区虽只有数支规模不大的游击队,但当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正诞生于此;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等在此更是建立了中原军区,大别山人民对共产党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群众基础自然也好。另从战略上看,“如果把南京视作国民党政府的心脏的话,那么大别山区就如同围护内脏的腹肤,责任极为重大却又脆弱的不堪一击。去其腹肤,必然使敌内脏裸露,有旦夕之危,一定会极大地震动国民党,迫使其回师救援”[1]。这样就从战略上_轻了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其次,是为了取得战略的主动权。当刘邓率12万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夜,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后,蒋介石自负地认为刘邓大军是向南败退,遂立即从豫北、豫皖苏抽调主力部队准备分头夹击刘邓大军,而且其本人还在开封亲自坐镇指挥。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决策,将计就计,电示刘邓:“要放手消灭敌人,歼敌越多,对山东粉碎重点攻势乃至尔后跃进大别山均极为有利”。按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刘邓顶住压力歼敌四个整编师,一举粉碎了国民党的两面夹击战术。随后,刘邓按既定战略挺进大别山。 当刘邓大军刚进入大别山区时,蒋介石又以23个旅的兵力跟踪而来,妄图乘我军立足未稳之际夺回这个战略要地。刘邓集中
一、
二、三纵队主力和六纵队一个旅,经过三次作战,有意识地把敌人的机动兵力全部调到大别山以北地区,保障了我军在大别山南部的鄂东、皖西地区的彻底展开。随后他们兵分两支,一支坚持大别山区内线作战,一支北渡淮河,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分兵。刘邓大军兵分两处、内外配合,又一次取得歼敌
1.1万余人,解放县城20余座的战斗成果。至此,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真正站稳了脚,扎下了根。 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施中间突破的同时,由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一路向西强势挺进豫皖苏,由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则渡过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三路大军,相互策应,使我军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队一半以上的兵力,让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后方一下子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反攻的主动权。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伟大决策,这一伟大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毛主席对外线出击的战略设想。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和平,主动让出了长江以南的八块抗日根据地,确立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基本方针。这就意味着,长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区就成为最靠近国民党统治区前沿的地区之一。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原解放区首当其冲,最先受到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共中央为了缓解中原解放区作为国民党重点进攻区域的压力和严峻形势,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毛主席在1946年6月22日发出的《全局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电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刘邓、陈粟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构想:“太行区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

  • 17215177717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柴贴终1630 :答:【答案】:C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没有战略相持阶段。C选项正确。
  • 17215177717 :1947年6月底,刘邓大行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 )
    柴贴终1630 :答:【答案】:A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在鲁西南地区大量歼敌,配合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随后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答案为A。
  • 17215177717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柴贴终1630 :答:【答案】:D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挺进苏鲁豫皖,陈赓、谢富治挺进豫西。三大陆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进攻阶段。...
  • 17215177717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开辟的根据地是 A.鄂豫皖 B.豫皖苏...
    柴贴终1630 :答:A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准确记忆历史地图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结合地图知识识记、区别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地区。注意结合地图知识,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的交界处。
  • 17215177717 :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什么战役
    柴贴终1630 :答: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挺进大别山 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月底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求歼敌军,尔后向大别山进击,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施...
  • 17215177717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是什么?
    柴贴终1630 :答: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0万,人民...
  • 17215177717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揭开了
    柴贴终1630 :答:当刘邓率12万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夜,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后,蒋介石自负地认为刘邓大军是向南败退,遂立即从豫北、豫皖苏抽调主力部队准备分头夹击刘邓大军,而且其本人还在开封亲自坐镇指挥。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决策,...
  • 17215177717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具体在哪个省,去了哪些地方
    柴贴终1630 :答: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具体是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地区。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
  • 17215177717 :1947年6月底,率领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将领是?
    柴贴终1630 :答:2004年8月7日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奉中央军委之命挺进大别山55周年纪念日。55年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建立大别山根据地遭受了艰难困苦和付出了巨大牺牲。仅以此文纪念那次举世闻名的南征。一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
  • 17215177717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开辟的根据地是 ()
    柴贴终1630 :答: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因此A项符合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