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谁说的

   更新日期:2024.06.0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_____《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论语里面的

孔子吧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里面的

  • 17829052526 :“以和为贵”一词出自哪里?
    文瞿伯2792 :答:“和为贵”一 词出自《论语》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 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互助、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 词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礼之运用,贵在能 和,就是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
  • 17829052526 :礼之用和为贵出处?
    文瞿伯2792 :答:出自荀子的《荀子·修身》。原句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释义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无论是社会正常秩序,还是判断是非善恶都把礼法做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
  • 17829052526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的意思
    文瞿伯2792 :答:翻译;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 17829052526 :“万事以和为贵”是那个人说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瞿伯2792 :答:“万事以和为贵”的典故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论语》中的《论语·学而》篇。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
  • 17829052526 :礼之用和为贵是什么意思?
    文瞿伯2792 :答:《论语学而》篇记录孔子的学生有若的话: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十二章)(有若说:礼的应用,以做到恰当适宜为可贵,前代圣王治国的方法,最好之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这样去做。如有行不通的地方,...
  • 17829052526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该怎样正确理解?
    文瞿伯2792 :答:首先,看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翻译成白话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礼的应用, 要以斟酌损益、考虑得失,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
  • 17829052526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句话中...
    文瞿伯2792 :答: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
  • 17829052526 :“以和为贵”一词出自哪里
    文瞿伯2792 :答: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认为,过去的明君圣王,在调正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能使人们...
  • 17829052526 :你知道以和为贵是中国古代哪个思想家提出来的吗
    文瞿伯2792 :答:有若主张以和为贵,认为这是儒家通义。和为贵,语出《论语》。在《论语·学而》中记载了有子“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其意在要求人们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作到和谐。
  • 17829052526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哪里
    文瞿伯2792 :答:【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协调、和谐。(你可以粗犷的理解成人民满意度高)贵:重要。翻译:有子说:“礼的实际运用,和谐是最重要的。理解...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